竺老校长的两个问题

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1]

从我们迈进浙大的那一刻起,竺可桢校长的两个问题就一直伴随着我们。这两个问题,刻在了紫金港校区大门前的石头上,印在了新生报到注册的信息表上,还出现在了每一次的开学典礼上。已经在浙大度过了三年,对于这两个问题该如何回答,我想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每个人都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希望在大学的四年中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还记得当初信息大类确认专业的时候,同学们争抢着计算机学院的专业名额,不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还是刚刚建起的「信息安全」,只要能挤进计算机学院的大门,就是胜利——我在那时候才了解到原来计算机专业是如此的热门。但是我并没有选择它,我的第一志愿选择的就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这一在信息大类中最依赖物理学,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偏向科研,必须拿到硕博学历才有比较好的工作。很多人对像我这样第一志愿就选光电的人感到不解,「既然都来到信息大类了,冲一冲计算机不好吗,选光电这一劝退专业,脑子有问题吧」。但是我觉得,光,是宇宙中最为耀眼,最令人着迷的事物。他们选择他们想要走的道路,我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罢了。

有一类人,他们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每一年都能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证书。可他们又似乎并不是那么会学习——至少在我眼中不是。他们很聪明,但他们的目标只是父母给他们的目标。选课的时候,父母陪在了他们身边,指导者他们应该选择什么课程;他们经常会收到父母写给他们的学习建议;选专业的时候,父母给他们说,选计算机,「钱」景好。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在第一次分专业的时候,竞争不过别人,就选择了其他专业,然后通过努力学习,进入了「竺可桢学院」,最后顺利转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他们听从了父母的建议。我以为当初,他们选择的专业就是他们心之所向,谁知道,他们只是把这个专业当成跳板而已。他们只是在盲目的学习,他们只是在完成父母给自己的一项又一项的任务,他们成绩优异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擅长完成父母的任务而已。那么脱离了别人给自己的目标后,自己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还有一类人,他们同样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每一年都能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证书。他们有自己的目标——去阿里、去华为,赚钱,在杭州买一套房,安居乐业。每次听到他们谈理想的时候,他们都会说出诸如此类的话。他们的目标和那位学长一样。他们最初选择了控制、信电,或者和我一样的光电专业。他们也只是把这些专业当作跳板而已。每一学期在计算机学院官网的公告栏里的转专业学生名单公示中,都会出现几个熟悉的名字,他们每一学期都在尝试转到计算机学院,有些人可能运气好一点,转成功了,有些人缺少了好运气,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却又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甚至把期望寄托在考研上。他们不屈服于现状,一直在为将来转计算机而努力。

当然,还有一类人,他们同样在学习上付出了很多,努力刻苦,成绩优异,每一年都能获得各种奖学金和荣誉证书。他们,是我真正欣赏与佩服的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力求全部掌握,书中的每一个公式都要自己推导一遍,在实验中,出现的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原因。从大二开始,他们就主动联系了学院的老师,进入实验室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大量的科研任务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任何影响。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有很好的规划。正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朝着自己理想努力拼搏的精神,让他们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我相信,如果他们选择学习计算机,成绩也会排在前几名,将来就业机遇会更好,前景也会更好,可他们却选择留在光电——因为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热爱光学的人。

我认为任何专业都是值得学习的专业。近些年来,校论坛中有很多「喷壶」,高度吹捧计算机的成功理论,称其他专业为「劝退专业」,成功与劝退的判断标准就是岗位的需求量与薪水的高低,所有没有进入计算机专业领域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如此的做法逐渐形成了一条专业鄙视链,他们带着计算机高高在上的帽子,嘲讽一切学科。可悲的是,身在「劝退专业」中的人,也在叹息自己的处境。每一个领域都需要新生力量的注入,因自己拥有高薪专业而嘲讽其他专业的同学,似乎并没有思考过社会的发展并不只是需要计算机人才。我的身边存在一部分人,心中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们只是因为哪个领域热门而选择哪个专业,内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像一只随波逐流的小船,他知道,湍急的河水会带着他奔向大海,但到了汪洋大海之后呢,你又能够到哪里去?

学校每一年在科研上的支出很多,我相信老师们更愿意自己的学生能在学术领域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不是为了一个毕业文凭,接受一家互联网企业的 offer。可能是因为我太年轻,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太片面,导致我的想法很天真——当然我知道科研是很艰苦的,与其承受这样的折磨,不如 996 福报来得痛快。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孤独的感觉吧。常年孤独一人,很少与人交流,我不喜欢混在在人群中,不喜欢参加聚会宴席,我喜欢艰苦的生活环境,我最敬佩的是当年一批又一批走进戈壁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们,我也向往那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每一年都有很多人为了成为选调生而努力,他们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我以为他们会选择到西部地区工作,可他们只愿意留在浙江、江苏一带。每一年,学校都会举行表彰大会,表彰那些进入军工企业部门工作的学生……我以为身为浙大学子的我们,到军工单位工作是再正常不过的想法,我以为我们身上还有着所谓的「家国情怀」[2]

当然,我不是什么圣人,钱重要,生活质量重要,人不爱钱不爱仕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仍需要思考: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国内社会相对较好的教育资源,那么在我们毕业之后,是不是也要谈点「家国情怀」,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做些什么?如果我们占据了这个社会上最顶层的资源的群体却还是只会去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争着去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凡事都只考虑着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了钱而奋不顾身;没有改变世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欲望,嘴里仍旧喊着「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被逼的,我要恰饭啊,我自己都活不下去,哪管得了别人」、「我没有错,错的是这个世界」,那我们的这个国家,还能指望谁?[3]

我得承认,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太好,思维没有别人那么活跃,每天脑子中装着的是不存在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唯成绩论」的时代,我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或许,我们专业的这一群人当中,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最终才会在科研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剩下的人,会向现实低头。就算曾经拥有多么崇高的理想,最后也要屈服于现实。但我们至少追逐过自己的理想,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谈「家国情怀」容易,困难的是,在你认清现实之后仍能在心中保持这股「家国情怀」。

今年十月份,正是新生分专业的时候,听说有一名新生因为没有被计算机学院录取,准备退学复读。因为他不知道如果不学计算机,将来还有什么意义——这样的人,我觉得有些可悲,却又对他感到一丝同情。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回到竺可桢校长的两个问题上。竺可桢校长的两问,问的就是人生目标,问的是今年和明天要做什么。竺老校长在当年的演讲中,给出了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诸位求学,应不仅在科目本身,而且要训练如何能正确地训练自己的思想;第二,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在能服务,而不在享受。

我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到浙大来做什么?

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的专业科研打下基础;学得要广,开拓自己的视野。其次,发展综合素质,多参与社会工作与活动,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

为光学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这份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也能满意地说出,我把我的青春奉献给了我最爱的学科领域。


  1. 《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竺可桢,1936年 

  2. 本来我想在这里说是缺少「远大抱负」,但后来想了想,我觉得任何为某一目标而奋斗的人都能称得上是有「远大抱负」的人。 

  3. 今年年初的时候,在校论坛里,有人谈到了「家国情怀」,我很欣慰地看到有人的观点与我相同。 

加载评论
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