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学期间学会的专业技能,最主要的就是光学系统设计。给定系统各项参数,到 Zemax 或者 Code V 中将整个光学系统构建出来,然后对其进行成像质量的优化。设计完成后,输出的结果包括系统每个镜片每一个面的曲率、半径、厚度、材质等参数以及结构图纸。项目中,考核的主要是镜头的 MTF 在特定频率是否达到要求,以及光圈的大小还有成像面的大小是否达到要求。

当时的设计,并非仅仅是完成天马行空的设计,也考虑了实际生产中的情况。镜片材质上要选择成都光明库中常用的环保材质玻璃。每一个面的曲率尽量接近学校加工厂现有模具的曲率。这些要求自然是为了考虑降低加工的成本。

但在公司的研发岗位,我终于了解,真真正正要将设计完成的镜头制作出来,并非仅仅需要解决上述的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比如,需要考虑公差对成像的影响。一个光学系统中的每一个镜片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大小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每一个镜片赋予合理的公差以降低成本和保持成像质量。又比如,需要考虑材料的热膨胀。在极端环境和光能转化成热能的过程中,镜片和支架都会产生膨胀或收缩。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结构,让光学系统的膨胀量和支架的膨胀率相互抵消,以减小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成像质量的衰减。

在一次次培训和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当我汲取了这些对我而言是完全崭新的知识,我豁然开朗,甚至觉得这些东西很神奇——这是多少前人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看着身边有利用假期前来实习的研究生小伙伴,我也有一丝丝的懊悔,为什么我没有想过也利用假期来实习,这样就能早一点学到这些技能,提前学习很多到生产制造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这就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异啊。当我们翻烂了一摞摞的课本,记住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但我们并没有想过,仅仅靠这些所学的理论就能做出所需要的东西吗。那些做过的物理练习题,都忽略了空气和温度的影响因素,仅仅考虑了理想状态的运动。但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理想状态。并且因为制造条件的限制,尺寸也无法达到完美无瑕。

人生也是如此。学会了很多大道理,面对朋友向自己的倾诉,说的头头是道。但真正到了自己需要面对问题的时候,却真的缺少实战的经验。生活没有理想状态,现实的一切都有棱有角,在阻碍着想要匀速直线运动的你。此时,就需要学会,如何接受这些现实,调整自己的姿态,减少外界对自己的阻力,以运行到最远的距离。

加载评论
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