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柯林武德,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美学家,毕业于牛津大学哲学系,后留校研究和任教。主要著作有《宗教与哲学》、《心灵的思辨》、《艺术原理》、《历史的观念》。
柯林武德的史观
柯林武德将批判的历史哲学推进到了成熟的阶段,宣判了在近代历史哲学发展道路上与经典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决裂,正式确立了历史哲学发展的另一种走向。他的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代表了一种主张历史学有别于自然科学,有其学科自主性的基本理论与思想,从而与另一种主张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在方法论上是统一的形成对立,并造就了当代西方史学发展的两种流向。
那么柯林武德是怎么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的?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客观性历史与主观性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里,客观性历史指的是历史过程,主观性历史指的是历史学家的思想。历史与自然不同,自然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单纯事件的序列,科学家探寻的是自然的现象,而历史不是单纯的现象,在历史中,一个事件是有外部和内部之分的。外部,指的是属于可以用身体和他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内部,指的是这个事件当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历史学家不会单一地去研究外部而抛去内部的因素,他们研究的是一个事件外部与内部的统一体,是一种行动。因此他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里的当代史,与我们通常所指的最近过去的一段时间的历史不同,他指的是那种紧跟着某一正在被做的活动而出现的,作为对那一活动的意识的历史。克罗齐认为,历史是当代人思想的体现。当那些没有生命的死的资料被现在的人所感兴趣,并被用于对现在人的生活有所启发,即被赋予了现在人的思想的时候,它们就成为了当代史,成为了真的历史。
历史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些事情是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是不包括人的价值判断的确实存在。二是指人们对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情的记载和研究。在这一层面上的历史包含了人们对过去的确实存在的理解,是人们对其的一种价值判断。柯林武德和克罗齐的历史属于这一层的含义。
他们两人的不同思想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强调的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外部,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更重要的是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强调历史的思想性。而其区别就在于思想是否可以独立于主体而成为过去的思想。
科学历史学的开端
柯林武德在这本书的导论中,提出了有关历史学的四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学,它讲的是什么,它如何进行,它是做什么用的。历史学是一种研究或探讨,历史学的对象是人类在过去的所作所为,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它的作用是为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在这本书的一至四编中,柯林武德就对这些观念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做了充分的分析。
历史学的发展经历了神权历史学以及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历史,到受基督教影响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理性的历史,最终发展到了科学历史学。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这本书的第三编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柯林武德列举了不同历史学家以及哲学家的观点。从卢梭到黑格尔,马克思,每一个人都较前一个人的观念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柯林武德认为,在历史学思想要想取得进步,历史学的视野必须放得开阔,以一种更同情的态度去研究被启蒙运动看作是未启蒙的或野蛮的并听任其默默无闻的那些过去的时代。实现这一点的就是浪漫主义之父卢梭。
卢梭认为,历史学家不能做启蒙运动历史学家那样以鄙视和厌恶的态度去看待以往的时代,相反,他们要以同情的态度看待他们,并在其中发现真正的而又可贵的人类成就的表现。于是历史学家们开始把人类全部的历史认为是从野蛮状态开始而以一个完全理性的和文明的社会告终的一场单一的发展过程。
赫德尔把人类生命看作是与其自然世界中的背景密切联系着的。他认为演化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是自然设计好了准备着下一阶段的,并没有什么东西本身就是目的。他认为,人由于地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种族,每个种族都是人性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自己的永恒特征。每一种人性都是历史的前提。
康德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很大。他确立了自然规律和自然计划二者之间的平行论,每件事物就其本身而言就是精神,每件事物从现象上或从观察者的观点来看就是自然。他认为人是一种理性的生物,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普遍的历史是一种可行的理想,事实必须加以叙述并加以理解,要从内部来观看。历史表明人类的合理性,知识和道德的自由在不断出现,而促进它们出现的手段就是人类的非理性,那种傲慢,贪婪的心理。
席勒和费希特都是康德的追随者。但席勒认为历史的目的不是千年福王国,而是现在。历史的任务不限于政治演变,而包括宗教史、艺术史和经济史。费西特支持席勒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要了解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历史时期。
谢林对康德和费希特的观念做出更为体系化的发展。他认为可知的事物有两大领域,自然和历史。他们是以对立的方式体现「绝对」。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人类把绝对想象为自然,第二个阶段中,绝对被设想为历史,人类的生活被科学、历史和哲学的思想所支配。
黑格尔拒绝通过自然来研究历史,他认为自然和历史是不同的东西。自然是循环的,但历史绝不重演他自己,它的运动是在螺旋中进行的。除了有思想的人们生活的历史外,不存在什么历史,所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历史过程的源泉是人的理性,而不是自然的计划。历史发展是先验的逻辑。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思想到自然。而马克思的辩证法从自然到思想。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并不是若干不同而平行的历史,而只是一部单一的历史。历史的规律是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先验的,历史的驱动是自然。
实证主义的兴起
在十八世纪理性主义思潮广泛影响下,人们认为认识真理的途径是理性推导,理性是认识和判断真理的权威,在方法上注重演绎和推理。在十九世纪,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开始发生转变,事实才是权威。实证主义的产生与西方科学思想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正是在这个阶段,实证主义逐渐发展起来。它的核心是:首先确定事实,其次构成规律。事实是被感官知觉所直接确定的,规律是由归纳概括这些事实而来的。十九世纪的历史编纂学接受了实证主义收集事实的部分,排斥了发现规律的部分,他们认为发现和陈述事实本身就足够了,但这依然是以一种实证主义的方式来设想这些事实。他们在处理事实时采取了两条准则:
- 每个事实都被看作是可以通过一个单独的认识行为或研究过程而被确定的事物,于是,历史可知的整个领域便被分割成无数细微的事实,每个事实都要单独考虑。
- 每个事实要被思考为不仅独立于其他一切事实之外,而且也独立于认识者之外,因此历史学家观点中的一切主观成分必须一概删除。
这两条准则的确立对历史学家而言有利有弊,它要求历史学家注重事实细节,却导致只关注某一微观问题而无法处理大型问题,它要求历史学家在研究事实不能注入自己的感情色彩,却阻碍了历史学家对过去的历史事件的判断做出评价。
总结
历史哲学就是要借助历史思维去认识历史、思想、理性和人性之间的内在统一性,从而获得对人性的真正理解。从卢梭到马克思,这些哲学家历史学家们都对历史的规律以及历史的驱动力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在科学历史学有了初步的萌芽后,十九世纪末,在西方各国,历史学家们开始协调历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当时历史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通过对历史与自然科学之间关系的协调,历史学得到了显著地发展。至此,历史的观念完成了从古代人文到近代理性再到科学的转变。